EN
任彦申做客《新人文讲座》谈大学管理与领导哲学

2008年3月13日下午,主楼后厅迎来了一位阔别母校多年的老学长任彦申,他以亲身经历和细致的观察,与清华师生一起共同探讨大学管理与领导哲学的奥秘。幽默风趣的任彦申学长一开始就称自己在清华生活了四十多年,是一个被清华园的人与事熏染出来的清华人。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旅途,他希望俯身拾起散落在地上的叶子,慢慢回味,同大家一起分享他成功的经验、失误的教训、切身体验和旁观者的感悟。

整场讲座分为三大部分:大学管理的特点、大学管理的误区和领导哲学。任彦申老师纵横古今、联系实际向大家娓娓道来。

关于大学管理的特点,任老师总结为四点: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结构;大学管理系统是纵横交错的松散网络;专家学者是最难带领的队伍;最大的风险是应对学潮和思潮。在任老师看来,多元是大学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大学的活力和创造力之所在。大学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组织和象牙之塔;它从社会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引领社会潮流的力量,因此,大学应该充分体现兼容并包、合而不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具体而言,大学具有六大功能:人才摇篮、科学前沿、文化圣地(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引进外来文化的窗口,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中心)、创新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基地、社会思想库、文明的灯塔、社会公众的意见领袖。正是大学多元化的功能和目标,导致了大学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而且,大学是一个崇尚思想自由的地方,权威性和等级观念不明显,结果“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任老师总结说,没民主,办不好事儿;没集中,办不成事儿。同时,作为脑力工作者的教师,很难进行计时、计件和过程监控的管理,所以要“以理服人,以理待人,以情感人”,用影响力和人格魅力来推动事情的进展。任老师深有体会地说,作为一个大学管理者,面对的最大风险就是学潮和思潮,因为学潮很多情况下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是外化的表现;对学生而言,是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激烈方式,是争取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而且,思潮和学潮往往相伴而生,如何既尊重思想自由,又避免错误思想的侵蚀,成为大学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针对大学管理的误区,任彦申老师主要涉及到自由与民主的混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交叉、专家的高明和局限以及教师与校长的矛盾四个方面。他认为,管理民主和学术自由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学术自由无限制地延伸到管理领域,就会造成组织松散;反之,如果简单地把政治裁决套搬到学术领域,也会破坏学术自由。谈到权力问题,任老师认为大学中两种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存,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形成合力。说及专家的局限,任老师幽默的把专家称为“窄家”和“深家”,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钻得很深,却容易过分自信以至于固执己见、难以融通。关于教授和校长的分歧,任彦申老师把它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前者关注的是应当不应当,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后者着重于现实不现实,可行不可行的问题。所以,他认为教授和校长之间应该加强彼此的沟通,缩小思维落差。

最后,任老师如数家珍地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工作多年思考和提炼出来的领导哲学的内涵。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领导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给部下和同事营造成长的环境、机会和明天);团结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政策导向;善于欣赏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助人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力。

两个小时的讲座任彦申老师以睿智的语言和生动的哲理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作为《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之(六)中的一个系列,任彦申老师会在4月10日为大家继续演绎大学管理与领导哲学之“一把手的艺术”和“对年轻干部的八条建议”。

本次讲座为《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六)第五讲,由校文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胡显章主持,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李树勤、人文社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孙禺、 团委书记熊卓以及教务处、国际交流处等部处的负责人和各院系师生近300人出席了讲座。

任彦申,清华大学校友,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至1985年,任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书记、学生部副部长;1985年至1991年,任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1991年至2000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2000年至2006年任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副书记;2006年起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主要论著有《从清华园到未名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