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联袂举办了“梁启超与清华园——梁启超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沙龙”活动。与会嘉宾有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红教授、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与档案馆馆长范宝龙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唐文明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陈壁生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丁四新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戚学民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赵金刚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陆胤副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湛博士,以及来自梁任公故里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各位领导。此次活动吸引到了校内外百余名学子现场聆听。
此次学术沙龙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持人赵金刚副教授介绍与会嘉宾,并由范宝龙馆长致辞。范馆长以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园的“君子”主题演讲为例,提及梁任公在讲座过程中,引用《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语勉励清华学子笃学敦行,叩合了如今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纪念梁启超先生,清华校史馆与档案馆特意将珍贵馆藏梁启超先生写给王力先生的楹联“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渡苍茫”进行展出,以供诸位学人观瞻。
第二阶段是与会嘉宾分享自己对梁任公的认识与感受。陈来教授高屋建瓴,首先从梁启超文化观视角切入,提出其判断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的标准是有无时代性与地方性。陈来教授指出,在梁启超先生看来,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永久的、普世的、对等的,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这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的观点不谋而合,力图构建一种“有区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非以批评为主的科学文化观。紧接着,陈来教授又以胡适先生与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史创作为例,讲述了梁启超先生在此过程中的贡献,涵盖了梁任公对胡适之在逻辑方法和知识论、史料论断、宇宙观与人生观以及社会思想和时代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质疑与批评。最后,陈来教授提出,梁启超先生抓住了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亦即思想和生命、宇宙的融合为一。
作为梁启超研究专家,夏晓红教授以梁启超先生《国学小史》的创作为例,讲述了此书的创作过程以及梁任公早先开设的中国通史课程,并将梁任公在北大讲座期间与胡适的学术冲突娓娓道来,向与会听众勾勒出当时的历史面貌与交游情况。
戚学民教授对梁启超先生做出了高度评价,将其视为“缔造20世纪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梁启超先生气象宏大、倡导经世致用,以濡染大笔改造旧中国、走向新时代,并将清华作为其政治活动基地。可以说,清华园与梁任公有着不解之缘。
丁四新教授从梁启超先生的“德性教育”入手,认为梁启超先生的《德育鉴》实是在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对话。而清华国学院的定位与学科分类,也与梁任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文明教授从梁任公1926年的《北海谈话录》讲到了他流亡日本期间所创作的自嘲诗,进而以“梁启超晚年对史学与哲学影响与反思”为题分而论之。史学上,梁启超先生反对只讲因果,提倡目的论;哲学上,则强调修己安人的内圣外王之学。
陆胤副教授从梁任公作为教育家的角度谈及其对近代教育的变革。虽然梁任公很多观点借鉴了传教士等人的论说,缺乏原创性,但由于其精彩绝伦,妙笔生花,可谓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所以对当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在中国公学的设置上,他不畏彼时呼吁全盘西化的人言,坚持吸纳传统书院教育的模式,并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因时制宜的变革。
陈壁生教授呼应了唐文明教授所提及的《北海谈话录》,认为这之中对德育和智育皆有创见。梁启超先生在新史学的发展中,倡导科学方法,不仅做了古书辨伪的工作,还实现了从疑古到释古的重大转折。
黄湛博士则从学生视角讲述了当时学子慕名求学的所闻所见,从梁任公的新会口音讲到了其慷慨激昂、酣畅淋漓、长篇累牍的背诵;从他的抽烟和酒气讲到了步履风度,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学生心中有血有肉的大师,兴味盎然、栩栩如生。
最后是听众提问与合影留念环节。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畅所欲言,并向与会嘉宾提出了有关梁任公学术与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活动结束后,与会嘉宾在校史馆合影留念。